close

 

【生存空間】Lebensraum‧116.5 x 116.5 cm‧油彩/畫布‧2009‧第十四屆大墩獎作品

 

都市的建設,人類文明的拓展,以一種飛快的速度一點一滴蠶食整個地球的生存空間,在人類造屋的同時,多少動植物的棲息地也被硬生生地剝奪了。作品以建築物象徵都市文明,交錯的空間暗喻動物生存其中無所適從,更以漂流木呈現自然力量的反撲,期許人類能放下萬物之靈的身段,思考如何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

 

作品構想來自於卑南溪出海口一堆堆積在消波塊上的漂流木,漂流木如斯巨大,沉沉地壓在溪岸的水泥消波塊上,它們呈現出了卑南溪水流的強大運載力,也驗證了大自然之於人類那摧枯拉朽的驚人摧毀力,於此同時,我又看到河口對岸的砂石場正賣力運作著,這些砂石廠所生產的原料不就是人類建設的根源嗎,這讓我想到人與自然爭地這樣的主題,人類的力量,與自然的力量,當然是無法相提並論,就好像桌面上的小螞蟻之於人的手指頭一樣,那是毫無招架之力,但也無可否認人類千百萬年來構築的文明世界,其建設力與破壞力早已凌駕其他物種之上,甚至連氣候都有辦法改變、臭氧層還被破了個洞、百萬頃的原始雨林消失殆盡,黑鮪魚因人類大量食用而瀕臨滅絕,人類的力量在自然面前的確渺小,但聚沙成塔的蠶食力量卻是不容小覷,地球這個萬物生存的空間,一場人類與自然的爭奪戰正無休止地進行著!

 

構圖部分,我屏棄了各個圖像元素的原始比例,成堆漂流木與下方的消波塊,放大了數十倍以上置放在高樓之間,它代表的是整個自然的力量,而消波塊空隙間落下的白色飛瀑,作用也是來加強詮釋自然力量。至於畫面的正下方為運作中的砂石場,我用它來象徵侵蝕自然空間的機器,雖然在巨大的自然力量﹝以漂流木隱喻﹞下顯得渺小,但蠶食自然資源的速度隨著輪子與輸送帶的運送,水泥高樓迅速建起,接著便鯨吞了整個地球的生存空間,畫面中便已滿滿的都市建設圖像來傳達地球這個萬物生存的空間已被人類建設所占據。

 

戰爭的背後,總有無辜的犧牲者,這張作品的焦點重心﹝第一主角﹞便是設定在這個犧牲者上,偏中央位置的消波塊頂端,彷彿是一塊光線聚焦的舞台,一隻仰頭的攀木蜥蜴站在那兒,一臉無語問蒼天的模樣,牠就是這張作品的靈魂人物;至於右上角的老鷹,牠的視線望著的不是該捕食的蜥蜴,而是高樓大廈,彷彿在疑問這生存環境是如何變動地如此劇烈,牠則是畫面中的第二主角。另外,左上角的懸臂起重機在畫面中有兩個作用,一個是代表建設中的力量,另一個則是承接由漂流木連到老鷹再由老鷹視線連接過去的視覺動線。至於正中央背景中的海洋,其位置明顯高於視角水平線,它一方面象徵的是海平面上升,一方面則是剛好對應到整個虛擬空間框架的交接面。

 

這張作品在構圖時,便設定了以荷蘭版畫家M.C.Escher建築錯覺透視的方法,作為空間爭奪戰裡混亂難解的表現手段,以呈現出人類與自然間那錯綜複雜、難分難解的矛盾對立關係,但作品在完成後,這份混亂的力道卻稍嫌不足,於是我又大膽的架構了一個虛擬空間框架,這個虛擬的空間框架由黑線組成,將建築物的邊線強調之餘又混亂了它們的前後透視位置,是整張作品較富新意的嘗試。

 

【生存空間】一作,前前後後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完成,其中有百分之五十的時間都是在腦中建構構圖的平衡,作品中所有元素的位置表徵、視覺動線、輕重對比、虛實對比、明暗對比,都是反覆思芻之後的結果,對我自己而言,創作這張作品時讓我學到許多東西,即使是現在,凝視著畫面的中心,還是會有種不由自主掉進漩渦裡的感覺,創作,果然是永無止境的追尋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ward Lu 的頭像
    Howard Lu

    家豪老師藝術休息室

    Howard 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