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為了和台北的藝術公司洽談畫作行銷與拍賣的相關事宜,我帶著自己的作品資料上了趟台北,剛好有機會看了幾個很棒的展覽,其中一個就是梵谷展。這天早晨,天空壟罩著厚重的烏雲,綿綿細雨夾帶著冷氣團的刺骨寒風,我步出捷運車站南門市場出口,撐起雨傘走在這條熟悉的南海路上,即使天氣冷峻,往史博館看梵谷的民眾仍是絡繹不絕,一個個都像我一樣拄著傘、頂著寒風斜雨,只為親睹這難能可貴越洋來台的大師真跡。
說起梵谷,大概是一般普羅大眾對於藝術史上留名的畫家中最為熟悉的一個名字,你可能沒聽過德拉克拉瓦、林布蘭、伊斯拉埃爾、蒙提且利、赫密特、米勒這些讓梵谷崇拜不已的大畫家,但你一定對這位曾經割耳、患精神病、最後舉槍自盡、一生窮苦潦倒靠弟弟接濟、死前只賣過一張畫死後畫作卻屢創拍賣市場驚人紀錄的畫家印象深刻,但他留給世人的,並不只是這樣一個傳奇的戲劇化人生,這些在他在世時不被人看好的畫作,當中所蘊含的藝術性和豐沛的靈魂,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與感受,所以,在我們這個已經將梵谷不斷商品化的時代,與其去傳頌那些梵谷的驚人事蹟和高額的畫作拍賣金額,或是跟風流行地購買梵谷筆記本、雨傘、撲克牌、馬克杯等紀念品,不如好好地融入這梵谷傾盡十年心血的結晶。
梵谷二十七歲才開始步上畫家之路,他不是學院派出身,在他死前的這十年幾乎完全自學,其中雖然有幾次短暫機會到畫室和一些畫家請益學習,但梵谷本身對於藝術性的主觀感受很強,畫室那種按部就班、規規矩矩的方法並無法滿足梵谷的思維模式。在他的自學過程中,他到處寫生、臨摹名畫,就連秀拉那種點描式的畫法他都嘗試過,畫作的形式上,從不斷累積的鉛筆素描經驗習慣以筆觸堆疊畫面,和受到當代印象派風潮與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梵谷最終的的風格表現,便是以綿密的短筆觸堆疊出色彩明亮對比強烈的畫面,那些具有流動感的筆觸所營造的空間,據說是因為梵谷本身的精深疾病導致他所見的世界即是這般瘋狂。
這張作品名為【普羅旺斯夜晚的鄉間路】,是本次展覽裡最著名的一幅。畫作中的主角是正中央的這棵絲柏樹,通常,我們不會把一棵直挺挺的樹就這樣畫在正中央,根據黃金比例分割法,這樣放會顯得呆板,但畫作下方由左下往右上延伸的路面,和整張作品筆觸的流動感,卻化解了呆板的危機,加上星月共存分站柏樹兩邊的特殊景象,都讓這張作品的構圖顯得大膽且令人印象深刻。
至於色彩上,絲柏樹宛如一把黑色的火焰直衝天際,星夜的天空呈現的是比較主觀的鮮艷藍色漸層,恰好與路旁橙色的蘆葦叢形成互補色對比,包括星星月亮的橙黃與天空的寶藍都是明顯的對比色,這種對比分明的色彩運用是梵谷畫作的鮮明標記,至於路上行人馬車的顏色和位置,則有平衡絲柏樹厚重色彩的功用,灰色調的路面也可以緩解上方強烈對比所帶來的視覺疲勞,整張作品的色調是既鮮明又協調的。
至於畫面的筆觸,由於這張畫完成於1890年5月,是梵谷死前兩個月最後一張畫星星的作品,整個筆觸的運行既成熟又流暢,大體說來,筆觸由下往上延伸,像小毛毛蟲一樣的短筆觸從路面延伸到右方小屋的柏樹,再往上延伸到天空,通過月亮,往左邊繞過星星的光環直下遠山上的雲層,然後順著蘆葦往上衝的態勢,在絲柏樹燃燒般的葉片簇擁下冉冉上升.......
當你看著這些竄動的筆觸時,不曉得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心裡也有一種蠢蠢欲動、癢癢的感覺,那就是梵谷透過這些筆觸所呈現出來他那騷動的內心世界,放眼藝術史上,能夠這麼真誠地在畫作中表露藝術家個人情感,其手法又能這麼直接觸動人心的,大概就只有梵谷一個吧。
現在看看上面這張照片,這就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看到的絲柏樹與天空,你能想像這棵樹變到【普羅旺斯夜間的鄉村路】裡的模樣嗎?那燃燒的黑色火炬在哪兒?是不是差很多?這就是藝術家的詮釋,也是藝術家可貴的地方,因為他們在平凡中看到了不平凡!
在梵谷之前,畫家畫風景以寫實為主,像梵谷這樣扭曲變形的風景畫很難讓人理解,但他也因此開了表現主義的先河,在他之後,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跟他一樣,熱切地把個人情感投注在畫面上,用客觀的對象物和主觀的色彩線條表現畫家的內心感受。
這張【橄欖樹叢】也是這次展覽的大作,它的構圖就比較生活化,然而,透過梵谷那流動的筆觸,我們彷彿可以感受到橄欖樹林裡微風陣陣,細細的樹葉隨風唏唏簌簌,乾草地上樹影晃動,溫暖而乾爽的午後微風讓人慵懶地想躺在樹下睡個舒服的午覺......
從這張作品裡,我們感受到了「時間」,感受到了一種「會動的畫面」,甚至感受到了「溫度」,彷彿這張畫「活」了起來,我想到好多年前羅賓威廉斯演的那部電影【美夢成真】,電影中的天堂世界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油畫世界,所有的顏料都隨風飄舞,如今站在這張【橄欖樹叢】前,凝視的片刻,就有一種站在地中海沿岸身歷其境的感受。
再來對比一下真實情境的照片,同樣的橄欖樹和天空,哪一個會讓你比較有感覺呢?
雖然許多人說繪畫只是對大自然的複製,那照相機拍出來的也是複製,甚至可以說複製的更像,但從這裏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其中差異,這差異不是攝影或是油畫顏料的差異,而是有沒有放感情進去,好的藝術家有敏銳的感受力,如梵谷一般,同樣站在風吹動的橄欖樹林裡,他不只是想表現那一秒鐘裡的景象,他更想表現那五分鐘、甚至更長時間裡他所能感受的一切,這表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表象裡所能帶出的生命力。
最後放的這張作品【紅酒莊】在這次展覽沒有展出,【紅酒莊】完成於1888年,並於1890年在布魯塞爾的二十藝廊展出,當時女收藏家安娜‧波序看了之後很喜歡,於是花了四百法朗買下它,這張【紅酒莊】便成為梵谷一生唯一賣出的畫作。
【紅酒莊】就如同梵谷的許多作品一樣,明亮的色彩洋溢著熱情的活力,但藝術家終究有著不得不屈服的現實壓力,這唯一賣出的一張畫並無法緩解他長久以來困頓的生活,在長期資助他的弟弟西奧也陷入經濟困境之後,梵谷的生活也隨之失去了靠山,最後終至精神崩潰舉槍自盡。然而,在他短短十年的繪畫生涯裡竟完成了800幅油畫、1200幅素描作品,他像一支猛烈燃燒的蠟燭,用短暫的時間換來永恆的成就,他曾在自己的書信裡寫道:
我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算老幾呢?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一個怪異又討厭的人,一個目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社會地位的人。即使真是如此,我依然希望藉我的作品來顯示這個怪人,一個無名小卒的內心所蘊含的東西。
讀著這些字句,心裡不免感到許多心酸,也許因為自己也是畫油畫的,也是有著需要被人肯定的期待,也是有著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壓力,所以特別能感同身受,但我敬佩他的是他的真誠,即使不被外界認同,但他始終相信自己,固執地追求自己所認定的美好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這需要何等面對孤寂的勇氣與毅力啊!比起來,我已經賣超過一張畫了,卻還不到梵谷面對藝術的那萬分之一的熱情與勤奮,看完這個展覽,看到他那些素描從早期兩三年的生硬呆板到後來對於筆觸與造型的靈活運用,就越能相信所謂的勤能補拙,也許梵谷不是畢卡索那種藝術天才,卻絕對是勤奮的天才!
這個展覽到今年3月28日結束,地點在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趁著寒假,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欣賞一下這些曠世鉅作,順便教導孩子.....碰到問題或挫折不要隨便放棄,畫圖畫不好也不要感到氣餒或畫地自限,你看梵谷剛開始畫的時候也已經27歲,剛開始他的素描也是不怎麼樣且問題很多,但他就是能夠一直畫一直畫,即使同樣的題材不斷重複也不會厭倦,這才能成就他後來的那些大作,而他也才花了十年的時間!我想,這的確是教育孩子的一個好機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