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上的波妞,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在今年年初上映的一部片子,剛好片中水患的場景和台灣這次風災有幾分相似,想說就來討論一下這部片子吧...

 

 

開場的動畫運用了很平面的圖像流動展現海洋的動態,加上配樂後效果很棒,我很喜歡這樣的開場。

 

 

故事發生在一個臨海而居的城鎮,海上大小漁貨船來來往往,這是宮崎駿根據日本瀨戶內海繪製的。

 

 

崖上的小屋,也是小男主角宗介和媽媽理莎的家,從這裡可以發現宮崎駿運用了粉蠟筆來營造畫面質感,整個筆觸自然樸拙,洋溢著童趣般的溫馨色澤,在現在動畫產業流行CG繪圖的主流中,宮崎駿這種反其道而行的做法反而格外教人感動,據說這是在他本人前往英國倫敦的泰特美術館,欣賞了約翰·艾佛雷特·米萊的畫作後,深受《歐菲莉亞(Ophelia)》一畫的感動而做的改變。

 

 

而另外一點難能可貴的是,在充斥著暴力動作或是搞笑戲謔的動畫市場中,宮崎駿執著於將上一代所持可貴的做人處世態度放在影片中教育孩子,不難看出宮崎駿本人憂心於現代孩童受不良媒體影響而價值觀脫節。在片中,宗介雖然只是個在上幼稚園的五歲孩童,但他成熟懂事、有禮貌、有責任感、會主動關懷別人,這些特質恐怕都是現代孩子所缺乏的。

 

 

故事的開始,起於宗介救了不小心身限海洋垃圾中的金魚公主波妞,這裡稍微描寫了海洋的髒亂。

 

 

宗介將波妞放在綠色水桶中帶去上學,這只綠色水桶也成了兩人的定情信物,是片中很重要的一個象徵。

 

然而好景不長,波妞被身為海洋魔法師的父親抓回去囚禁了起來,但波妞因為之前舔了宗介的血而引出了她體內變成人類的力量,加上妹妹們的幫忙,波妞不僅逃出了家,還將父親收藏的生命之水灑進大海,造成海嘯肆虐,釀成大禍。對比宗介的成熟,波妞的角色設定顯得任性幼稚且自私不顧後果,曾有影評將波妞的行為比做中國傳說故事中的白蛇傳,女主角白素貞同樣是為了愛而水淹金山寺,那犧牲的那些人怎麼辦呢?

 


 

不過這似乎不是宮崎駿想表達的東西,因為當我看到波妞變成人之後,帶著變成魚浪的妹妹們衝出水面,波妞那張著大嘴奔馳跳躍在波濤洶湧魚形巨浪間的畫面,實在是動人心弦,好可愛啊!!那種感覺就好像當年第一次看到龍貓拿著雨傘飛上天時一樣!

 

 

因為綠色水桶,宗介認出了變成人類的波妞,波妞也激動地整個人撲了上去,很溫馨的一幕!

 

 

接下來的颱風夜場景,更是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停電、手電筒、發電機、泡麵,這些都是許多曾經度過颱風夜的人所有過的經驗,哎呀...我得承認,當媽媽理莎把加料的泡麵碗蓋打開時,熱騰騰的蒸氣冒出來,肚子咕嚕一聲,我口水差點兒就流下來了,看起來好香啊...這種從生活小細節中發現感動,我想是宮崎駿的電影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吧。

 

 

颱風夜晚,超有責任感的媽媽要宗介照顧家裡,自己開車回任職的養老院幫忙。而這天夜晚,波妞的爸爸見到那美的超凡脫俗的海洋女神,也就是波妞的媽媽,兩人討論了波妞變成人類所需歷經的考驗與後果。

 

 

早晨,波妞和宗介兩人醒來,發現整個海平面以上升到位在山頂的家門口了,水裡有各種奇怪的小魚。

 

 

波妞用魔法將玩具小船變成大船,兩人以蠟燭為開船動力,出海尋找媽媽。

 

 

肆放了生命之水後的大海,不僅海平面上升,淹沒了陸地,還出現了許多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的海中生物,諸如肺魚、鰭甲魚,泥盆紀早在恐龍出現之前,堪稱是海洋的時代、魚的世紀,那時的海洋對比今日的海洋,想必是乾淨千百倍,也許電影要傳達的是一種遙想過去美好的懷念吧。

 

最近台灣風災,部落耆老們說:水永遠會記得回家的路,它要收回長期被人類霸佔的東西。我想,崖上的波妞在這一小段的描寫,應該可以做個呼應,這裡所要表達的,都是我們身處在一個失去平衡的地球啊!

 

 

最後,宗介帶著波妞來到媽媽工作的養老院,也通過了考驗,波妞跳起來親了宗介,從此真正變成人類。

 

 

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老實說,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波妞好可愛啊,除此之外,要說比較深的感觸,其實我也不曉得從何說起,整部片的重點在講一個五歲小男孩對於人魚的承諾,其他關於老人照顧、親子教養、環境問題似乎都有點到,卻又著墨不深,但故事結尾只偏重於兩個小孩的愛情還有一輩子的承諾,那種戲劇的張力和說服力好像總感覺有點薄弱。

 

不過要是不去深究故事的說服力,這真的是一部好可愛的電影,很天真、很真誠,那真誠不只是動畫師一張一張畫了十七萬張圖稿的真誠,那是一種做好電影給孩子看的真誠,就像宮崎駿自己說的,他要拍一部連五歲小孩都看得懂得電影,單就這點,真希望這不會是宮崎駿先生的封筆之作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ward 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