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洞位於花蓮豐濱鄉,過了台東長濱鄉交界約五至十分即可到達。幾次經過月洞都令我匪夷所思,這個稱之為月洞遊憩區的景點,就建在緊臨台11省道旁的懸崖峭壁上,規模不大,乍看之下有點像山中茶館,那它到底有甚麼好玩的呢?於是,在好奇心驅使下,我跑到門口讀了讀簡介,然後,驚奇的事發生了...

 

簡介上說,進去月洞要搭船...

什麼???這種半山腰絕壁上哪裡有地方搭船啊???

 

於是,為了證實這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我去買了張門票進去一探究進...


 

 

爬了幾級階梯來到半山腰上的平台,視野不錯,海天一色盡收眼底,背後挨著山壁的木屋是簡單的賣店,然而在進入月洞之前,平台上的可愛魚型石雕高高豎立,這幾件魚型雕刻時在是可愛極了,創作者運用石頭、木材、鐵片和一些小飾材,以抽象符號自由組合出很有機械風、未來風的魚雕,比起完全模仿魚型所刻出的木雕,這種複合媒材的創作,結合多樣材質特性,翻玩出的效果反而是更叫人驚喜萬分!

 

在藍天的背景下,這幾隻很復古科幻的魚,好像可以直接游進去亞特蘭提斯的夢裡了......

 

  

 

接著,走過短短的林蔭步道,月洞的入口便出現在眼前。

 

 

 

其實,月洞是一個有著地底河流的洞穴,而且,它就真的在半山腰,進去參觀除了搭船沒有別的方法。印象中,我曾在旅遊探險頻道看過,好像希臘還是義大利這些石灰岩地形比較發達的國家,也有這樣的地底河流,只是,在這之前我還不知道台灣居然也有,算是大開眼界了。

 

 

 

由於洞內禁止拍照,這邊用的三張洞內照片都是網上找來的,而且裡面非常暗,除了手電筒照到的地方其餘都是漆黑一片,突然間,覺得自己怎麼這麼敢啊,農曆七月都還沒過,居然還一個人跑到這麼陰森森的地方來,好在船上並不只我一人,除了解說的阿美族船夫伯伯,剛好還有一些出遊的大學生陪著一起壯膽。

 

洞穴很小,寬度僅供一艘小船通過,船隻順著地底河流,緩緩朝那一片漆黑前進。洞內很涼,頂上順著鐘乳石低落的水滴,和水面撞擊的聲響在小小的洞穴裡迴盪,像這樣的溶岩地形應該是能看到不少鐘乳石、石筍或石柱的,不過導遊說,這些石頭早被一些人盜走了,目前只能看到一些殘存的遺跡,鐘乳石或石筍都是經過幾萬年才能成長到可觀的長度,盜取者花幾分鐘就把幾萬年的結晶摧毀,不禁令人扼腕惋惜。

 

 

除了水滴的聲音,吱吱喳喳的動物鳴聲和撲翅聲也不時從頭頂傳來,原來,月洞也是一個蝙蝠洞,船隻搖搖晃晃地來到一個天頂較高的石壁,隨著手電筒的光圈移到上方,船上的驚呼聲開始響起,導遊要大家趕快閉上嘴巴,不是怕驚動了這些小動物,怕的是,哪個人運氣好去吃到蝙蝠的排泄,此話一出,船上霎時噤若寒蟬,大家都靜靜地看著蝙蝠倒掛在石壁上的模樣,果然百聞不如一見,親眼見到果真比恐怖片場景是駭人十倍,那小小的灰黑紡錘神經質似的晃動著,再加上不時飛進飛出的黑翅,這塊黑暗世界應該不是我們這些外來客可以隨意驚擾的。

 

除了這種被稱為台灣葉鼻蝠的蝙蝠,導遊說地底河裡還潛藏著兇猛的鱸鰻,將它們所有放養的魚蝦全部消滅殆盡,頓時,月洞的恐怖事件又添一樁。船隻最後行駛到一個過不去的小缺口即告停止,聽說沈文成曾率大冒險家的拍攝團隊潛水過去一探究竟,發現那後面又有一處更大的蝙蝠窩,而地底河的水源從何而來又從何而去,似乎到目前還是個謎。

 

說到底,這裡還是個蠻妙的地方,從外面看絕對不曉得裡頭別有洞天,雖然它真的規模不大,不過它提供的體驗是很難得的,想知道月洞為什麼要叫月洞的,每月農曆十五來待上一天,據說地底河的水位會像潮汐一般隨月亮而升降,想了解蝙蝠生態的,趁牠們冬天冬眠時來,那數量可是成千上萬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ward 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