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22公里的台東山海鐵馬道即將在這個章節畫下三部曲的尾聲,剩下的路程有什麼好看的呢?開始滑動你滑鼠的滾輪吧......

 

 

在離開了卑南大圳水利公園後,接下來的路程有大半都是在卑南溪那高高的堤防上,當然如果你喜歡走下面的馬路也無所謂,只是下面的視野就沒有走在堤防上的精采,尤其利吉惡地一直連綿到虎頭山台東大橋前有如長篇畫卷,這樣的絕景其實還蠻有異國風情的。

 

 

此時堤防步道的兩側斜坡開滿了大花咸豐草,一片春意盎然,不過到台東大橋前的這段路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好幾處的地磚年久失修,凹凸不平,騎起來不是很順,希望哪一天有人來修一修。

 

 

一畦畦的田地剛插上新秧,水田倒映著遠山,感覺特別心曠神怡,我記得上個禮拜來時還是荒地一片,沒想到沒隔幾天就又是一番新鮮的景象,這條路還真是百騎不厭!

 

 

水田中居然還有這樣的小土山,看起來就像湖中的小島一樣,我覺得如果在那小土山上自己蓋個小木屋一定很棒,這一帶野生雞類還蠻多的,我就曾在前方那個小路目擊到三四隻雉雞突然竄出草叢飛走。

 

 

虎頭山倒映在水田裡,有點兒桂林山水的味道,田中那一根根選舉旗幟大概是用來嚇鳥的吧。

 

 

堤防走到盡頭,原本其實有專用腳踏車步道從橋下繞過到另一邊的堤防的,可是去年八八風災後,橋下的步道似乎已損毀,所以單車客只好騎上馬路走一小段,然後在這個有著台東大堤紀念碑的岔路左轉。

 

 

左轉之後,又可以看到水田的景觀,遠方出現的樓房預告著這條路已經慢慢要走回市區了,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前方出現兩個岔路,往左可以繼續騎上堤防,這也是標準的山海鐵馬道路線,不過如果你想騎去鷺鷥湖或是想早一點兒回到市區,就騎右邊這條堤防下的防汛道路。

 

 

繼續騎上堤防後,你會發現這一段比剛剛利吉惡地那邊的堤防路好騎多了,不僅寬敞,兩邊有護欄,視野超級寬廣,心情也不知不覺跟著寬廣起來,騎在這個堤防頂簡直就像在兜風,黃昏的時候晚霞滿天,雲朵感覺就在頭頂幾公尺移動,俯瞰著卑南大溪廣大的河床還有水田與市區的燈火,這裡就像是「天空之路」。

 

 

我可以說從第一次騎上來之後就愛上這裡了,這裡完全不是平常走在下面那馬路時能想像得到的境界,就好像之前我說的,沒有爬上鯉魚山,是完全無法想像站在上面的視野,如果說站上鯉魚山頂就像圓心一樣可以360度俯瞰台東市,那騎山海鐵馬道一圈就像是騎在這個外圍的圓周上,用另一個360度的方式環視這個城市。

 

 

上圖,從堤防上俯視鷺鷥湖全景,連市區的高樓與遠方的中央山脈都入鏡,這樣的角度可不是平常走在平地時所看的到的喔!

 

 

這張鷺鷥湖的俯視圖是另一個時間拍的,時間較早圖像也較清楚,由於之前好幾次騎山海鐵馬道都騎到太陽下山暗摸摸,最後一段森林公園幾乎都是摸黑前進,如果你想體驗森林公園為什麼要叫做黑森林,你可以試試看天黑的時候進去,絕對是伸手不見五指,我那次摸黑闖進黑森林,只能用「超級恐怖」來形容,就好像以前看電影【厄夜叢林】那種感覺,狂奔都來不及,更遑論拍照,所以以下的照片就是另外補上。

 

 

所以呢,這個被我稱作「天空之路」的堤防道,穿越中華大橋底下騎到盡頭就是卑南溪出海口,只是出海口旁的那段堤防在去年八八風災時被沖毀,所以山海鐵馬道有一小段路需要改道,提前下堤防,然後從這個廣大的人工湖旁繞過去森林公園的路口。

 

 

人工湖非常大,平常有來往中華大橋的人應該是常常看,湖邊放的這貨櫃上居然有蘭嶼拼板舟的彩繪,畫的還蠻不錯的,經過這貨櫃不久,就可轉進右側那森林公園的路口。

 

 

接下來的森林小徑就彎來彎去的啦,不到兩分鐘就可以抵達琵琶湖了。

 

 

不過在越過琵琶湖小橋前,左邊有另一條小徑可走走看,也是不用兩分鐘就可以走到路的盡頭,海邊。

 

 

騎到這裡當然不是要你把腳踏車騎下去沙灘啦,除非你的腳踏車是四輪傳動的,否則在這邊看看海景是很棒的,之所以會另外介紹這個支線,是因為跟接下來會去的那個海濱公園那滿是消波塊的海邊比起來,這個小景點反而更具自然的魅力,就像個祕密基地一樣。

 

 

在騎回琵琶湖的途中,我在樹林裡看到一群森林野狗幫,神經質似的晃來晃去,他們的老大有點兒像是黃金獵犬,還不時發出威嚇人的低聲咆嘯,結果這群狗居然還讓我目睹了這個讓人臉紅的一幕,真是瘋狂的一群,不知道這群森林野狗是不是誤食了海檬果呢?我看告示牌到處在警告人們不要誤食有劇毒的海檬果,結果森林裡到處是海檬果,狗兒們該不會......

 

 

回到琵琶湖,這個美麗的倒影不管什麼時候看都讓人很舒服,其實湖中還有一隻很會潛水的小鴨子,只是距離太遠看不清楚,這時就希望自己有一支火箭筒鏡頭該多好啊。

 

 

接下來這一段路,也許是距離森林出口較近,觀光客較常走,所以沿途的造景好像特別豐富,除了高聳入天的木麻黃,冬天變紅葉的欖仁,連矮一點的兩側都種了鮮桃紅色的朱蕉,伴著五顏六色的自然景觀騎在滿地欖仁落葉的森林小徑上,這就是冬天才有的感受。

 

 

冬天其實是琵琶湖的枯水期,湖面水位較低,樹木看起來也比較乾,不過比起初冬時的滿天風飛砂,冬末春初的現在是好看多了。

 

 

過了綠水橋,離開了森林公園,映入眼簾的大片草原就是海濱公園,其中這個「寶桑亭」可說是海濱公園的地標,所以呢,觀光客就來擺個姿勢照張像,就算是到此一遊了!

 

 

海濱公園有一些景觀雕塑,搭配海景更能表現雕塑品的味道,比如上圖這件作品是不是很像海浪阿。

 

 

這座建築物聽說是帛琉送給台東市的當地特有建築【男人會館】,南島文化的風格其實和台東原住民文化類似,不知道的人也許會認為這就是台東原住民的住所,民眾可以走進去看看有何異同喔!

 

 

最後拍的這件漂流木裝置是不久前才規畫的海濱公園漂流木雕塑區,這一區有許多大師和各大學美術系學生的作品,算是很有趣的新興景點,也許這是八八風災帶來的大量漂流木之後,難得能隨機應用的一個展示。

 

好了,22公里的路程在離開海濱公園後又將回到原點的鐵道藝術村,說起來,這個22公里對於許多單車客來說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距離,不過對於生活在台東市裡的小市民來說,把這個【山海鐵馬道】當成是個每天運動健身、認識植物、放鬆心情的路程,其實它的意義是非常寬廣而長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ward 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